钓鱼吗旗下产品: 钓鱼吗

食途记·泪流满面的原味

旅行者传媒 2017-03-25

2016 年美食界最大的事件,大概是中餐也正式弄了个米其林指南,这让我想起日剧《大川端侦探社》中黑帮老大吃小馄饨的剧情,简直就是对中餐米其林指南的打脸……

饭桌上,常有食客吹擂,美食要追求原味。由此发挥下去,变成原料产地秀。蟹要吃阿拉斯加的,虾要阿根廷的,猪肉不能吃,牛肉必须和牛不能国产,还只取肉眼附近那块。酱油要日晒千日,醋须陈年,就连一块咸肉的盐也要取青海湖的千年湖盐,或者是喜马拉雅的玫瑰盐。稍微读过点书的,大概要仿造《红楼梦》里婆娘们的排场了,用旧年存的雨水或是冬日梅花上的雪水来炖汤泡茶。

在我看来,原味这个东西和初心一样,都是不存在的。正如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,食物从原料到烹调,经过水与火煮烧,已然变化,什么才是原来的味,什么才是本来的质?哪里是初心,何处是彼岸?盲目追求原味之味,都是刻舟求剑,缘木求鱼,不单无知也是无耻

《吕氏春秋· 本味篇》说得清楚:“夫三群之虫,水居者腥,肉者臊,草食者膻。恶臭犹美,皆有所以。凡味之本,水最为始。五味三材,九沸九变,火为之纪。”就是说:天下三类动物,水里的味腥;食肉的动物味臊;吃草的动物味膻。腥臊膻亦是原味,怎么不见有人喜欢?可见原味主义者也只不过是叶公好龙。原味要转化为美味,必须在“水深火热”中,完成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五味杂陈。


西餐之美

中餐之味

VS

爱旅行,亦爱美食,常常带着炊锅行游天下。即便人在国外,可是中国胃加上中国心,常用外国食材来做中国菜,于是对中餐西餐也有了点自说自话的见解。

看看西餐餐单的菜名就明白,西餐基本就是原料罗列,比如:黑椒蜜汁烤春鸡,鹅肝鱼子酱蒸蛋,菲力牛排配乳酪番茄酸瓜。菜上来也是肉归肉,菜归菜,调料也是放在一旁,只是一起装盘而已,不同的原料之间,有配合,而无融合。

而中国文化则讲“天人合一”,故而中华美食也讲究融合。鱼香肉丝,是笋丝与肉丝同翻炒,加了酱料后两味混合又幻化出鱼味来。糖醋排骨更是要用焦糖加油反复翻炒,入醋炖煮入味,绝对与西式牛排煎烤时表面撒些胡椒不同。就连最简单的番茄炒蛋,最通行的做法也是把番茄炒酥烂生出天然番茄汁来与蛋味混合,生出一种全新的“番茄炒蛋味”,而不是“番茄味”+“蛋味”。

在我看来,原味之原,不是完全不变,

而在于深爱之情,用心之美。

日剧《大川端侦探社》中有一集说的是:有位黑帮老大,耄耋之年重病快死了,临死前就想吃一碗儿时的美味馄饨。当手下遍寻这碗馄饨不着,几乎绝望时,老大却被路边摊的伙计,现场包的那碗馄饨,感动到泪流满面,大呼这就是我人生记忆中最美味的馄饨啊!

 看到此处,不少人立马就知道了,老人的感动就是因为情怀啊,这个就是妈妈的味道啊,就是外婆的味道啊,就是小时候的味道啊!

对,也不对,编剧的高明在后面。有人问馄饨伙计,为何路边摊馄饨能征服老大?那人说很简单,无他,因为路边摊简陋,原料也不是太好,所以只能加点猛料。猛料是什么?就是味之素,也就是味精。馄饨肉馅里多加味精,汤里多加盐和味精,老人临死口感迟钝,重口味才能让他得到满足,满足,即是美味。

口味与品位不同,

品位有标准,口味无高下。

如果说,每个人的口味都是一种情怀,那么这个情怀是质朴的,本真的,是关于人的,也是决定人对原味之判定的,这才是原味之味。

其实这个故事并不稀奇,中国早就有。小时候最喜欢听的刘宝瑞的《珍珠翡翠白玉汤》,明太祖朱元璋用馊豆腐酸白菜帮子大宴群臣,除了讽刺幽默之外,也有这样的原味之味的情怀。

去年美食界最大的事件,大概是中餐也正式弄了个米其林指南。可是那套标准化的评价体系,毫无情感温度,好比秀才遇上兵,老夫子碰上白娘子,哪里能体会中餐那“水深火热”的妙处,哪里能懂得中餐的本味?要把中餐转化成法餐是很简单的,换个方式搭个积木就行。比如,上汤芦笋是中餐,你把芦笋搭成乐高积木的样子,不就是法餐了?但,这真的很好吃吗?很原味吗?很痛快吗?


有时候,我们需要的不是鱼的唇、熊的掌、蟹的膏、虾的籽,只要那一把粗盐、一勺味精、一坛黑黑的菜油、一个热心的做菜的人。

原味之味就是满足,满足无高下,原味亦无方圆,西餐以为可标准化的原味并不存在。真实的原味应当是中国式的:存乎舌尖,念于情怀,化作人心。



本文为2017年1月刊内节选文字。 点击下方,了解更多……

分享到:

24小时热门文章更多文章...